查看原文
其他

都江堰灌区创新标准化管理新模式获水利部推介

四川水利
2024-09-20


按语






水利部高度重视大中型灌区和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工作,2022年印发通知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标准化管理。截至目前,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出台了实施细则或评价标准,1300多处大型灌区和灌排泵站开展了标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灌溉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都江堰灌区全面落实水利部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和整合发展的需求,制定标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工作专班,确定6大类35项155个考核点,将任务落实到部门、责任人,明确工作时限。经过全力推进,在组织、安全、工程、农业节水与供水、信息化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现将都江堰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经验做法进行编发,供灌区借鉴参考。



都江堰灌区创新标准化管理新模式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至今已有2279年历史,是集灌溉、防洪、排涝、生态、生产及城镇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2023年灌溉面积达1133万亩,可调控水量170亿立方米,为成都、德阳、绵阳等7个市40个县(市、区)2800万人口提供生活用水。年均生产粮食超过130亿斤,以占不到四川全省1/20的土地,养育了全省1/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1/3的粮食产量,是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主战场。

灌区风景


2021年以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按照水利部深入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都发中心机构改革、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全面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了“2021年启动创建、2022年软硬件标准化提升、2023年全面达标”的三年行动计划,确定6大类35项155个考核点,将任务落实到部门、责任人。经过持续推进,灌区每万亩管理人员由核定的2.3人降低到实际的1.7人;灌区亩均灌溉水量由2020年的436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47立方米;骨干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的完好率均达到90%以上,水稻灌溉较常年提前7—10天“关秧门”,保证了大旱之年供水无虞、粮食丰收。

都江堰田园


一、在组织管理方面,以一体化改革为抓手,构建高效体制机制样板。

标准化管理手册


一是深化一体化管理改革,构建现代灌区管理体系。建立中心和8个灌区管理处的两级管理架构;推进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灌区管理制度办法160项、标准规范89项、技术图表143项;优化调整160个基层站点布局,创新推进“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管养分离新模式,科学定岗定员,实现机构和人员“瘦身增效”。

二是打造一流管理铁军。以“政治化、标准化、现代化”为标准,以“统一学习、统一着装、统一训练、统一纪律”为措施,组织全员开展轮训,强化管理要求,实行周例会、月会商、季调度、年总结的工作机制,提振干部职工精神面貌。



二、在安全管理方面,以安全生产一级达标创建为抓手,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防汛物资


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通过签订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明确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工作目标,确保全体职工知责履责。

二是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全面梳理和修订制度、规程、预案,形成包括47个安全管理制度、307个操作规程、1个总体预案、66个专项预案、58个现场处置方案的安全生产体系。

三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聚焦险工险段、涵洞、水库水闸、有限空间、小水电站、水利风景区等重点部位,开展日常和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立查立改,不留隐患。

四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与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成都基地签署应急救援框架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组建50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建立“实景模拟+仿真推演”的水旱灾害防御演练体系,2023年上半年开展消防、防汛各类应急演练69场,参与演练约1400人次。



三、在工程管理方面,以构建大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提升管理手段和能力。


一是深入开展大质量管理提升行动。印发《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建成涵盖工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在四川省水利工程建设大质量管理评价中获水利厅直属单位第一。

二是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十四五”规划总投资25.33亿元,全面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实施完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308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38,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3亿斤。

三是推进基层站点管理设施标准化改造。自筹资金4500万元对8个管理处、45个管理站、115个管理点(段)进行标准化改造,规范各类规程和警示标识88项。制定《四川省水利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强化灌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通过第三方鉴定,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均达到90%以上。

警示标志和职业危险告知卡


四是积极落实工程确权划界。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已在灌区管理一张图上进行标绘,渠道和水库确权率分别达到84%和100%,已确权渠道土地证领取率达99%。




四、在农业节水与供水管理方面,以构建“大水调”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一体化管水调水效益。


一是构建“省市县乡村联动、干支斗农毛互通”的“大水调”机制。深化“紫坪铺—都江堰”水资源一体化调度管理体制,确保电调服从水调。灌区水稻连续两年栽插在芒种前完成,较常年提前7—10天。增强丘陵灌区春灌用水保供机制,仅中江县年粮食增产0.26亿斤。

春灌现场


二是全面开展灌区水量计量。灌区已建成量测水设施1429处,正在建设1233处。印发《都江堰灌区标准化“量水秤”建设技术指南》,建立了全国首个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包括15类通用“量水秤”,8类“应急秤”。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定《都江堰灌区用水权初始分配方案》《都江堰灌区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完善水价改革等制度,农业灌溉坚持补偿成本价供水,平原区农业灌溉按0.04-0.05元/立方米、丘陵区按0.08—0.09元/立方米计费,生活、生态、工业用水价格基本实现保本加微利。




五、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以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为抓手,打造灌区智慧管理标杆。


一是推进数字孪生都江堰建设。以纳入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为契机,完成渠首枢纽26.7平方公里倾斜摄影及实景建模、23座水闸BIM建模、48幅水下地形模型和水利专业模型、智能识别模型、可视化仿真模型,实现对渠首枢纽运行管理和水资源调配精细化、趋势预测精准化。

二是打造都江堰灌区“智慧大脑”。建成全国大型灌区中运算存储能力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完成67套视频会议系统部署,构建内外互联、上下互通的指挥中心体系。

三是实施都江堰灌区“慧眼工程”。建成89处AI视频识别点位,完成81处视频监控和163处工情监测点建设,接入灌区视频监控点451处,推动组建集测绘、巡查、宣传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

四是构建都江堰灌区“智慧水网”。完成灌区关键控制断面1264处计量设施建设及293处闸门自动化改造,搭建灌区水资源优化调配决策支撑模型与服务系统,建成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视频调度系统、灌区物联网系统、工程管理平台。

三合堰闸房内部改造




六、在经济管理方面,以”两手发力”为抓手,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一是三项措施促进增收。以投补水,优化都发中心下属企业管理体系,推动建设、勘测设计、文旅、水电四大产业板块创新发展,壮大产业发展综合实力。以旅补水,利用都江堰、黑龙滩水库等水利风景区打造旅游名片,对140个具有都江堰灌区特征的名称进行商标注册,开发旅游文创产品。以电补水,推动19家电站分类运维,灌区所属电站总装机8.6295万千瓦,2022年度发电量33929万千瓦时,总收入9117.6万元。

灌区风景


二是“两手发力”推进灌区现代化试点。在全国试点层面,眉山市东坡区已列入全国第一批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区县,落实省管、区管、群管三级管护体系,形成以社会化参与、专业化运行为主要特点的平坝自流、丘陵自流和丘陵提灌三种改革模式,形成“1+N”政策供给体系。在省级试点层面,以人民渠二处、中江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为重点,打通灌区——区县——用水单元用水权分配技术路径。“十四五”以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38.86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4.303亿元,政府专项债券20.52亿元,政策性贷款5.2亿元,企业投资7.727亿元,基金0.85亿元,县级财政资金0.26亿元,保障了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资金需求。





审核丨杨 攀

编审丨李立平

责编丨罗玉文 杨雅莎

供稿丨水利部办公厅

往期推荐

1.四川启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先行先试工作 成都市率先试点!
2.翻山越岭走村入户 助力凉山饮水安全

3.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黄岭垭隧洞贯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水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